红网时刻新闻8月25日讯(通讯员 欧阳德珍 呙姿帆 罗扬心)近年来,邵阳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高度重视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一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地域文化,认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一边结合基层实际、群众喜好与需求,积极创新宣讲方式,统筹宣讲力量,用好宣讲阵地,开展富有本土韵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利用地方戏、乡土话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与惠民政策,把“大道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用“乡音”传“党音”,将理论宣讲“宣”出了特色、“讲”到了深处、“声”入了人心,滋养了邵阳新时代文明。
拓展演说讲台,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
为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泛、更深入,成为时代最强音,在理论宣讲中,邵阳市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响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把宣讲的话筒交给人民,让各界优秀人员当宣讲员;把宣讲的内容交给人民,通过讲述群众身边一个个真实故事、一个个现实人物,回顾历史、解读变化、展望梦想,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春风化雨间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把宣讲的场地交给人民,坚持群众在哪里,宣讲就走向哪里,把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场地、城市广场、公交车上、社区街巷、乡村田间地头当作“讲台”,通过座谈会、院落会、凉亭会、屋场会、乡间夜话、工间故事会等方式,送“理”上门,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直接服务百姓大众。
(资料图)
邵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激活各种资源,组建起广泛的理论宣讲队伍,结合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精心打造学习分享会、故事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向市民群众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既让宣讲实现全覆盖,又使理论宣讲易记、易懂、易传,不断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扩大理论宣讲队伍时,该市利用市委党校、邵阳学院等学校的专家、教授,打造专家型宣讲团;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组成志愿服务宣讲队;各社会团体发挥优秀青年、英模人物、驻村干部、“最美人物”等群体的作用,组建基层品牌宣讲小组;各社区、小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选出“五老”人员等加入群众宣讲队。同时,组织各宣讲队员依托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让宣讲更“接地气”“冒热气”。
隆回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宣讲方式方法,把理论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六下乡”工作(理论、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协同推进,常态化开展理论微宣讲“六进”(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网络)活动,全面实施“三百”工程(百姓书屋、百姓舞台、百姓剧场)和“送戏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并在虎形山瑶族乡、小沙江镇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组建少数民族宣讲队伍,充分吸纳熟悉党史和党的民族政策、能用民族语言宣讲的人员,利用当地瑶族特有的呜哇山歌开展“双语”宣讲,让党的声音传遍瑶乡山山水水,深入偏远山区的每位瑶胞心中。
百姓舞台表演,让理论宣讲更“有热气”
如何将博大精深的理论宣传好,并让群众爱听愿听?
邵阳市深度利用本土文化浓厚、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的特点,将理论宣讲与群众喜爱的“百姓舞台”相融合,打造多元、立体的理论传播体系,开展“文艺送理”进基层活动,利用文艺演出舞台表演三句半、小品、情景剧、祁剧、花鼓戏、辰河戏、傩堂戏、苗剧、侗戏等既包含党的创新理论,又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用群众的语言、百姓的视角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让广大群众坐得下、听得懂、能领会、记得牢,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将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故事、发展成就编排成具有邵阳地方特色的戏曲节目,结合“送戏下乡”“文艺进社区”等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与惠民政策的传播。
洞口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文化志愿者,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结合群众身边真实故事、典型事例,创作编排了三句半、诗朗诵、音乐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到乡村、社区开展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演鲜活、唱明白,增强理论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让百姓爱听、爱看,又能懂、易记、乐于接受。
利用非遗传唱,让理论宣讲更“富灵气”
邵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交融荟萃,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促进非遗保护与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移风易俗等深度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邵阳市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对接当地的文艺团体、非遗传承人,精心创作了大批祁剧、邵阳花鼓戏、花瑶呜哇山歌、城步苗歌等非遗文艺节目作品,把理论的“书面语”变成娓娓动听的“非遗戏”。这种创新的非遗节目,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清新自然的生活气息、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轻松活泼的风格,让理论宣传更接地气、更有灵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使现场观众穿越时空,近距离领略非遗之美,又受了教育,领会了党的创新理论与惠民政策。
绥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文化馆联合成立了非遗民族民俗文化志愿服务队,把挖掘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习俗文化、生态文化与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和文明新风等与当地侗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利用民族节庆活动、文化惠民演出等志愿服务,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演出,让文明实践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助推乡风文明。
武冈丝弦已有400多年的传唱历史,2011年5月被列入全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和武冈丝弦节目创作、表演有机结合起来,创立“弦歌不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丝弦”节目表演,向群众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每年服务超50万人(次),该项目还荣获湖南省文明委“最佳志愿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