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年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统筹推进农村小水源蓄水能力恢复专项行动,投入1300万元,清淤、整修山塘250口,可新增蓄水能力约58万立方米,改善及恢复灌溉面积约2.7万亩,在全市树起了“苏仙样板”。主要做法是“五个统一”:
统一思想“一个调”。小型农业水利设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是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苏仙全区1600多座山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年久失修、蓄水抗旱能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3万多亩耕地长期种植草皮,曾经带富一方百姓,但农田基础设施也不同程度被损坏,多数农田恢复粮食种植“水源蓄不住、田地灌不到”的问题亟待解决。苏仙区组织党员干部,到群众家门口引导群众算好经济账和长远账,极大提高了群众参与山塘整修的积极性。
统一投入“一本账”。苏仙区出台全区涉农资金整合办法,避免涉农资金交叉重复、使用分散,确保集中力量办大事;对财政奖补资金设立项目专账,实行专户管理,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采取财政保障一点、资源开发一点、企业投资一点、社会投入一点“四个一点”筹集资金,切实拓宽投入渠道,构建了“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其中,群众自筹资金780万元,义务投工投劳1382人次。
统一实施“一盘棋”。苏仙区水利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实地,对准备施工的山塘开展工程基础数据收集和现场调研踏勘,对项目近况和亟待处理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摸底,做到状况清、底数明,为科学准确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做足了准备。施工后,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疑难杂症”,严格质量控制,确保项目推进又快又好。今年以来,已完成项目建设236处,完成投资1230万元,新增蓄水能力55.77万立方米。
统一模式“一条龙”。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和引领作用,引导村民自治,所有农村小水源蓄水能力恢复项目全部采用“四自两会三公开”(自选、自建、自用、自管,村委会、理事会,项目选择公开、理事会选举公开、工程建成后财务公开)建管模式,村民主动参与现场勘测、牵头组织投劳筹资,维护协调施工环境,全程参与质量监督,确保项目“建得快、管得好、受益多”。同时,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地务工,预计带动村民增收260万元。
统一管护“一张网”。坚持工程建设与管护机制“两手抓”,进一步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将所有已完工并验收的山塘权属收归村组集体,重新发包,优先租赁给种粮大户。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由每座山塘专人负责建后管护工作,确保山塘整体功能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真正“蓄得住水、灌得到田、上得了山”。山塘经过整修后,有的每年可实现5千元左右租金收入,全区山塘可带来租金收入125万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