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指股网 > 能源 > 内容页

游戏成瘾背后 家长如何看到青少年的真实需求?

2023-08-31 14:45: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李先生最近很苦恼。他的儿子小鹏今年14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疫情期间,因为要上网课,李先生给儿子买了手机。没想到儿子在用手机学习之余,迷上了网络游戏。现在李先生每天下班回家,都看见儿子抱着手机玩游戏,不管怎么批评,儿子都不肯放弃游戏。气急之下,李先生几次没收了儿子的手机,但由于学习需要,又不得不还给他。

对于没收手机,小鹏很反感。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其实自己谈不上多迷恋游戏,只是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在玩,为了和他们有共同话题,所以加入其中。在他们玩的游戏中,排名高的人会得到小伙伴的尊敬和崇拜,就像在班里成绩好的人一样,很有面子。

小鹏说,他现在每天会花1~2个小时打游戏,周末可能会增加到3~4个小时,这在同学中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他也明白父母不让玩游戏是为自己好,但他不喜欢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他们总是在自己玩到一半的时候强行要求停止。


(资料图)

为了预防儿子游戏上瘾,影响学习,同时也为了寻求与儿子更好沟通的方法,李先生带着小鹏一起参加了北京回龙观医院举办的“青少年网络健康使用夏令营”活动(以下简称“夏令营活动”)。

来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其他家长也跟李先生一样,对自己孩子长时间沉迷在手机世界有着不同程度的担忧。很多家长表示,自己对孩子玩手机感到焦虑。一名妈妈说,一看到孩子拿起手机,马上就会想到他可能连续玩几个小时,接着就会联想到孩子成绩下滑,可能影响未来的人生,于是焦虑感油然而生。她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臆想,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于是更加焦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青少年需要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在夏令营活动上,知名家庭教育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危机干预协会理事刘丽萍表示,在现实中,很多时候亲子关系会因为手机问题而变得紧张。家长需要了解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他们需要的是尊重。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变得“叛逆”,其实“叛逆”只是家长给孩子贴的标签,孩子不愿意“听话”,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人,需要被尊重、被平等地对待。比如在玩手机的问题上,如果家长只允许孩子每天玩30分钟手机,自己却抱着手机刷个不停,随时随地“机不离手”,甚至玩手机到深夜,孩子看到后就会觉得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不公平”。因此,家长在限制孩子使用手机时长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事实上,家庭中制定的任何规则,家长都要跟孩子共同遵守。

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产生矛盾的冲突点还在于,家长认为孩子使用手机时间过长,而孩子却觉得自己没有过度使用,更没有上瘾。那么,如何区别网络正常使用、过度使用和网络成瘾呢?

刘丽萍说,正常使用网络的表现是:出于好奇,为了缓解紧张和疲劳而上网,上网时间适当,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平衡,社会功能未因上网而受到影响。网络过度使用的表现是:沉迷其中,上网时间过长,每天至少4个小时,上网占据了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社会功能有一定受损。网络成瘾的表现是:有强烈的上网渴求,离开网络就会出现戒断反应,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严重失衡,上网占据了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社会功能也明显受损。

“过度使用并不意味着网络成瘾,但很可能会让孩子走向网络成瘾,因此,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刘丽萍说。

奖励性上网和完全戒网都是危险的方法

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而据之前的统计报告,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7个小时。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22亿,占网民整体的48.9%。

《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注: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下在校学生,不包括6岁以下群体和非学生样本)达1.91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全国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不包含成人教育)人口共1.97亿。2021年我国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5.0%。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0.7%,经常在网上玩游戏的比例为62.3%(注:以未成年网民规模1.91亿为基数)。

“玩手机确实会上瘾,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另一名杜姓家长说。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12岁的女儿从小由奶奶看管,近期才跟他一起生活。在老人的溺爱和纵容下,女儿每天放学回家都抱着手机,头也不抬地玩游戏、刷视频,一玩就是几个小时,批评她就会发脾气。杜先生决定改掉女儿的“恶习”,于是一有时间就陪女儿出去玩,自己没时间的时候就让女儿和同龄小伙伴一起出去玩,让她远离手机。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女儿已经有了很大转变,晚上不再捧着手机,脾气也好了很多,父女间的沟通也顺畅了许多。不过杜先生也很担心,不知道这种转变会持续多久。

在控制孩子使用手机时间方面,孟女士很有心得。她对孩子严格管理,采用了在心理辅导课上学到的“奖励机制”的方法。她的孩子今年9岁,已经对手机游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孟女士允许孩子每天玩半小时手机,每次只能玩10分钟,周末可以增加到1小时,平时孩子若是表现好,比如成绩优秀、帮助做家务,则可以给自己赚取几分钟玩手机的时间。“孩子年龄还小,所以很听话,能遵守规则,就是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孟女士不无担心地说。

相比之下,陈先生的处理方式就比较“极端”,他的儿子今年11岁,还在上小学,就已经戴上了眼镜。儿子每天都要花一两个小时玩手机游戏,孩子的妈妈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却不听话,说多了母子间就会发生冲突。

陈先生一狠心,拆掉了家里的路由器,还没收了孩子所有电子设备,让孩子没有任何接触手机游戏的机会。陈先生说,自己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所以知道游戏设置的机制就是会让人上瘾,他认为要戒掉游戏就要釜底抽薪。刚停掉游戏的时候,孩子也很不适应,但是陈先生会陪孩子一起看书,并且跟孩子一起讨论书里的内容。渐渐地,孩子便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不过陈先生也并未完全放心,“不知道以后他有机会重新接触网络,会不会又沉迷于游戏。”

回龙观医院酒精成瘾病房病区主任于健瑾表示,对于低年龄孩子,要谨慎使用奖励机制。因为与成人不同,低龄的孩子自控力比较弱,使用奖励机制,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对“奖品”沉迷。

“因为‘奖品’是他辛辛苦苦得到的,当有一天他发现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曾经辛苦努力才能得到的奖励时,就会格外沉迷其中。同样,让孩子一次性快速完全戒掉网络,也是比较危险的方法,因为精神活性物质,无论是酒精还是手机游戏,如果强制戒除,会出现明显戒断反应,比如心慌、焦虑、情绪不稳,内心的缺失感占据上风,结果很可能是,以后孩子一旦有机会再次接触,就会疯狂地迷恋。”

游戏成瘾的根源是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网络游戏成瘾是青少年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心理治疗师刘艳说,游戏成瘾的表现是,出现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尽管游戏造成负面后果仍然无法停止,游戏行为导致明显的功能损害。

刘艳举例说,游戏成瘾的孩子往往有以下具体表现:反复、持续地玩游戏,明明答应家长只玩半个小时,却控制不住,想各种办法延长游戏时间,玩游戏成为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不好好上学,不爱交朋友,甚至吃饭和睡觉都顾不上,明知游戏对自己带来了很多糟糕的后果,比如视力下降、睡眠颠倒、成绩下滑、情绪暴躁、跟父母产生冲突等,却仍然无法停止。

“游戏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同物质成瘾不同的是,游戏成瘾反映的是一种真实的需求。想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游戏成瘾,就要了解他需要从游戏中获得什么。”刘艳说,“如果一件事情,孩子明知道很糟糕却依然会做,一定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会给他带来一些意义,家长需要知道的是,这些意义是什么。通常情况下,孩子沉迷游戏无法自拔,一定是因为在游戏中获得了他所需要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成就感,和同伴交流的快乐,或者是发泄情绪的渠道;另一种可能是,孩子在生活中面临很多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源于亲子关系不良、同伴关系不佳等,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困难,孩子便躲进了游戏世界。”

刘丽萍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而初中二年级是一个尤其明显的“分水岭”,这个时期,孩子会发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有些孩子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努力学习,备战中考;有些孩子则会在这个阶段成绩下滑,人际关系变得糟糕,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可能陷入网络游戏中,在虚拟世界寻找现实中得不到的成就感、价值感和归属感。

“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和认可非常重要,让孩子在现实中获得足够的快乐,孩子就不会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于健瑾说。

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临床发现,治疗酒精依赖的病人,可以采用替代治疗的方法,就是用另一种精神活性物质来替代酒精,慢慢地,患者会习惯用来替代的精神活性物质,而不再依赖酒精。于健瑾认为,让孩子远离手机游戏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父母的陪伴、关爱和夸奖都可以作为另一种安全健康的精神活性物质,能够带给孩子自信快乐的感受。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孩子就不会对游戏有太多依赖。

“网络和游戏都不是‘原罪’,真正的‘原罪’是孩子在生活中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导致孩子只能去游戏中寻求自己需要的东西。”刘艳说,“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其实是孩子的一种自救行为,也是一个补偿性和代偿性的行为。所以家长们可以思考一下,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到底缺失了什么?家长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孩子获得他们缺失的东西?这样才能把孩子从游戏世界拉回现实生活中。”

“家长也可以反思一下,孩子总是喜欢抱着手机的原因,是不是与自己有关。”于健瑾说,临床发现,很多情况下家长的情绪不稳定也是导致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他们经常指责孩子,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暴跳如雷,让孩子觉得跟家长说话还不如跟手机里的人说话。有些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评价过低,经常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认可,让孩子觉得在现实世界很受挫,所以只想待在手机游戏的虚拟世界里。

刘艳建议,家长可以学习一些有关青少年心理的知识,了解青少年阶段的特点,从家庭层面做出调整,以适应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要尽量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不必焦虑和恐慌,“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治疗、干预并得到解决的。”刘艳说。

(文中受访家长和学生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