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诸多小说及影视剧的渲染之下,秀才一词,成为了古风小说及古装剧中的常客。不过每每提及秀才,却难免和寒酸、穷困挂钩。仿佛是个人就能考上秀才,而秀才便是社会最底层人物的化身。
然而在历史中,秀才不仅不随便,而且甭管在哪个时代里,能成为秀才的人都不简单,都代表着其出类拔萃的才学!隋朝时,隋文帝创秀才科以筛选人才。在当时,每个能中秀才的人,都可谓代表着其出色的才学与独到的能力,偌大的一个隋朝,能考取秀才者却也仅有数人,能中秀才者莫不天纵奇才!唐朝立国后,该制度依旧使用,筛选更为严格,当时,整个大唐能中秀才者,每年甚至都超不过2人。 直到唐高宗李治废除秀才科后,秀才才开始变得大众化,成为了读书人的称呼。到了清朝时,科举考试制度相对成熟完善,若想成为秀才,则需通过朝廷所安排的童子试方可称之为秀才。秀才更是成为了想做官最重要的一环。以清朝为例,大清全盛时共有人口3亿,人口巅峰时达4.36亿,但录取人数却仅有万分之一,即便对比2018年的研究生录取率,也是只低不高,可见其难度之大。 一旦考中秀才,虽然并不会为自己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但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里,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当然,除了这种荣耀外,国家除了承认他的身份,也会赐予他们一些特权,以资鼓励。当时,若考生中了秀才,国家将会每月发放少量月银及数十升米,每逢过节偶尔还会发放鱼、肉、油、盐等物。如明朝时,每位考生每月便可领一两白银及每日一升米的福利。除此之外,拥有功名的他们,在其他方面也是扬眉吐气,不仅可以将屋檐高度高出四邻以示光宗耀祖,还可免除自身徭役,见知县不必下跪,遇事跳过程序直接禀见知县等权力。不过,虽然看似特权众多,在基本的生活方面却依旧艰难。虽有特赐的钱粮,但若是自己一人,日子还能过得不错,一旦娶妻生子,如此微薄的钱粮就不足以让他们养家糊口。而秀才们往往还想继续去考举人,自己得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在知识的海洋中,劳力活动往往并不能做。再加上入京赶考需要的钱财也不在少数,因此,若不能中举人,他们大多只能以私塾先生为生,只比别人好上一些罢了。